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会新闻 > 详细内容
“科技精英”童光志:研制特效疫苗服务畜牧业发展

      前些年的猪肉涨价潮您一定经历过,今年您也体会到了猪肉价格的平稳下降,而这一切都与一种猪的传染病有密切关系,即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童光志研究员开发的一系列猪蓝耳病疫苗及诊断技术方法,对于有效控制猪蓝耳病的持续肆虐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为我国畜牧业挽回了大量经济损失,而且惠及民生。该项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与病毒结下不解之缘

  1962年,童光志出生于普通农家,祖籍是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1978年,不满16岁的他几乎是在老师“包办”下填报了华中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后继续考研,因为在校学的是日语,只能选择地处东北的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在那里相继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此后又两次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回国后一直研究动物病毒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疫苗,并在此领域一干就是30个年头。他先后主持了几十项“973”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等重点课题,发表了近400篇研究论文(其中近百篇发表于国外杂志),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今年又荣获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

  病毒进攻具有选择性,一些病毒会感染某些动物,却不会感染人类;反之,另一些病毒会感染人类,却不会感染动物;还有一些病毒既会感染人,也会感染动物。童光志告诉记者,比如猪蓝耳病毒只感染猪,不感染人,感染此病毒的仔猪会产生严重的呼吸障碍,皆因病毒诱导过强的炎性反应使肺泡逐步突变而至,有点像当年的SARS病毒在人体中的反应。2006年暴发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使很多猪发病,甚至死亡,给养猪户和中国的畜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在研制疫苗第一线奋斗

  童光志把自己现在的工作状态称为“整装待发”,因为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流动性的增加,这给动物疫病防控带来了很大困难。一些在局部流行的病毒经过人、动物、货物的流动,可以迅速传播到其他地方,如果正好遇到敏感的动物群体,就会造成疫情暴发。另一种变化是环境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一些潜在感染危机会通过野生动物带给人类和家养动物。这些年,童光志马不停蹄地研发了一系列动物用基因工程疫苗,如表达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蛋白的重组鸡痘病毒基因工程疫苗、表达猪蓝耳病病毒GP5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猪伪狂犬病毒TK/gE/gI三基因缺失疫苗等。其中第一种疫苗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禽用基因工程疫苗,也是国际上第一个成功地用于预防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该疫苗自在全国推广应用至今已获得直接经济效益5000万元以上。

  规模化养殖的猪和禽面临的病毒性疫病种类很多,农户要给牲畜和家禽注射各种疫苗,但是疫苗打多了,会影响其生长速度,还会影响肉质。童光志创新性地开展了多联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集中在一支针剂中,降低防疫频率,提高防疫效率。目前已经开发出了鸡喉气管炎和鸡痘病毒、猪蓝耳病和伪狂犬病等二联基因工程疫苗。

  为了彻底解决猪蓝耳病毒对畜牧业的危害,童光志还研发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标记疫苗,这种疫苗不仅有抗感染作用,还能通过检测抗体区分免疫猪和野毒感染猪,并逐步淘汰带毒仔猪,使猪群迅速净化此病原,进而促进生产。(上海科技报社 吴苡婷)

联系我们

电  话:86-21-53827451,            86-21-63857388 传  真:86-21-53827451 地  址: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59号            1609室
Email:kjh59@163.com 邮  编:20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