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会新闻 > 详细内容
“科技精英”王拥军:用现代医学语言阐释古老中医文明

      他是中医专业科班出身,博士后却是在军队医学院和大洋彼岸攻读西医骨科;他用易经理论、辩证思维研究中医学的内在规律,也用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生命科学知识研究人体舌苔、脉象、“精气神”以及“生长壮老”等的动态变化规律;他流利地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笔下的现代医学语言所阐述、思考的却常常是古老东方医学的智慧……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自然地跨越了中、西医两个领域的王拥军,刚过不惑之年就已是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计划入选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科研副院长和上海中医药大学脊柱病研究所所长的王拥军,最近被评选为第十二届上海市科技精英。

  有准备的机遇垂青者

  如今,王拥军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利用中医手段诊治从颈椎到腰椎的各类脊柱病。可是,少有人知道,他与脊柱病结缘还是在矿山之中。20多年前,刚从医学院毕业的王拥军曾先后在骨科、外科当医生。当时骨伤科医生很少、技术也相对薄弱,他发现许多年轻矿工的脖子直不起来,便去找寻矿工颈椎病的病根。在对千余名职工进行普查后,他发现急性和慢性咽喉部感染可能是颈椎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这一发现后来被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将感冒、咽喉疼痛的症状与颈椎病联系在一起。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一次全国性会议上,王拥军的“中医药治疗颈椎病”的演讲,得到当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会长的全国著名中医施杞教授的高度赞赏,之后,王拥军在施教授的鼓励下,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并成为施教授的研究生。他全面继承恩师治疗脊柱筋骨病和骨与关节筋骨病等疾病的经验,根据“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辨证论治理论,确立了“益气化瘀、标本兼顾”治疗慢性筋骨病的法则;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系统总结出“调和气血、补益肝肾”的13个具体治疗方剂;系统整理出“施氏12字养生功”“脊柱侧弯体疗操”,并在广大社区和中小学推广;致力开发延缓“慢性筋骨病”的系列中药新药;提出了骨退行性病变“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方案,降低骨退行性病变手术率,建立了慢性筋骨病理论体系,奠定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探究中医之“所以然”

  也许,大量用中医治好顽疾的例子一直像悬挂在意识深处的神秘召唤,使王拥军坚定地选择了一条对中医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他不仅亲身参与临床实践,而且坚持基础科研。在上海中医药大学读博士期间,他就在施杞教授的带领下,着手创建能够帮助阐明中医药作用机理的动物模型,切入点正是他所擅长的脊柱病学和骨代谢疾病学。历经数年苦心钻研,王拥军率先建立了“动、静力失衡性大鼠颈椎间盘退变模型”等28种病理与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提出并证实了“脊柱力学失衡学说”,并提出“恢复脊柱平衡”的预防与治疗学观点。相关成果全面解释了中药、针灸、推拿、导引、康复等传统中医药技术在治疗脊柱病和骨代谢领域的奇效,连续在国际顶尖脊柱病专业杂志《SPINE》以及骨代谢专业杂志《JBMR》等发表41篇SCI收录论文,从而在国际学术界声誉鹊起、一炮而红。

  由20多味药配在一起治疗颈椎病的中药复方,究竟哪些成分起了关键作用?由于缺乏系统研究,中医长期被许多西方人评价为“不科学”。王拥军率领的团队运用分子生物学、细胞学、模式动物学等现代科学方法,逐一进行筛选。第一次筛选,发现其中有15种关键成分对脊柱病有明显疗效;再进一步筛选,又发现其中的7味药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方,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创制出治疗颈腰椎病、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病的系列方药,为探索中医药防治慢性筋骨病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现代医学的语言,阐述了中医伤科“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治疗原则,解决了该类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共同“瓶颈”,得到国内外学术界一致好评和推广应用,并在国际专业期刊发表,大大提升了中医药研究的国际学术地位。凭借这样“知己知彼”的努力,他的研究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5项部、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

  但这些年来,王拥军引以为荣的并不是荣誉奖项,而是他看过的病人都成了朋友;他最感欣慰的也不只是项目、成果,而是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并且看到他们不断成长。当记者问起他对自身的评价时,他引用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里的话作答:“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他曾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分子骨科学导师用高薪岗位挽留,但也曾接受中国老师施杞赠予的“于仁厚处用心,于术精处用功”的人生教诲,所以,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和现代科学视野的中医医生,他至今留在中国,并试图进一步揭示中医这一源自古老中华文明的学问中更多可道、而尚未被道出的奥妙。他认为“中西医结合”前途光明,但需要充分理解“取势、明道、优术”的韬略。(上海科技报社 陈怡)

联系我们

电  话:86-21-53827451,            86-21-63857388 传  真:86-21-53827451 地  址:上海市黄浦区南昌路59号            1609室
Email:kjh59@163.com 邮  编:200020